发挥余热 愿为西大争光添彩出一份力 ——刘重来教授在第八届“风采老人”表彰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1-10-18 09:41:33 作者: 浏览次数:

 

10月14日,离退休工作处在教职工活动中心206多功能厅召开西南大学第八届“风采老人”表彰大会,刘重来教授作为获奖代表发言,内容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谢谢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余热、愿为西大争光添彩出一份力》

能被评上西南大学风采老人,我感到特别高兴,这是因为在我80年的生涯中,有着浓厚的西大情结。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父亲刘兆吉,原在重庆大学教育系任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到了西南师范学院,所以从1953年我12岁时,就随父母来到了北碚,住进了美丽的西大校园。从那时起至今,已68年了。可以说,西大办学115年,有68年我是目击者,是见证人。

但真正对西大历史有一个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则是在为庆祝西大办学110周年参与编写《西南大学史》的时候。我在查找史料和写作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西大不仅历史悠久,且内涵十分厚重而精采。

众所周知,西大的前身是由不少高校组合而成,而这些高校的创建人中不少都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伟人。

记得在1999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民国乡建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高度评价他们三人是民国时期众多乡村建设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突出的杰出人士。但让我更惊喜的发现,这三位伟人竟然都是西大的创建人。

如在1943年与爱因斯坦、杜威一起被评为对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的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就是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创建人和院长;而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儒家”的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梁漱溟,就是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的勉仁文学院的创建人和院长。

更令人震惊的是,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人,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爱国企业家典范的卢作孚,则是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的相辉学院筹委会主任。是他在1946年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建议:利用复旦大学旧址创建了相辉学院。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相辉学院,袁隆平就不会考进来读书,他还会是西大校友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据原西南农业大学教授,我国生态农业奠基人,活到108岁高龄的叶谦吉先生回忆,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的西南农学院在初创时,是卢作孚绘制的设计图。可以说,卢作孚不仅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是不能忘记的人,也不仅仅是“北碚开拓者”,而且是西南大学的缔造者之一,这是西南大学的光荣和骄傲。也是每一个“西大人”的光荣和骄傲。

幸运的是,作为《西南大学史》副主编,我恰恰负责编写《西南大学史》的中国乡建学院、勉仁文学院、相辉学院部分,并发表了《西南大学校史,不能忘记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的文章。希望西大学子要永远记住这些为西南大学增光添彩的历史伟人。

正因为如此,我为自己是“西大人”而感到自豪,所以在退休以后继续发挥余热,发挥所长为西大作一点贡献。退休20年来,我始终没有停止学术研究工作。为了这次发言,我做了一个统计,自退休以来,我撰写、主编了专著6部,参编了5部,在《光明日报》、《历史文献研究》等公开和内部刊物发表论文、文章共175篇。其中一部专著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篇文章入选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甲卷,一篇文章被评为重庆期刊好作品一等奖。

作为西大卢作孚研究中心成员,这些年为宣传、弘扬卢作孚爱国企业家精神,应邀为全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理想信念培训班等单位作了数十场讲座,仅今年4至10月,已为云南、安徽、四川、城口、巫山、北碚的企业家作了10场讲座。我负责主编的《卢作孚研究》自2005年创刊以来已出67期,为全国学术界研究卢作孚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

自2003年被市人民政府聘为文史研究馆馆员后,积极参政议政。我在九届全国人大两次提出宪法宣誓制度,引起很大反响,退休后仍不断撰文呼吁论证,终于在2016年1月1日正式实行。2019年我在中央文史馆主办的《世纪》发表了题为《我为实现宪法宣誓制度出了一份力》,也引起很大反响,《报刊文摘》、《作家文摘》等发行量很大的报刊都转发了此文。2013年我又向市政府提出建立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的建议,当即得到市领导的批示同意,如今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已开馆,成为爱国主义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基地。

我为自己是“西大人”而感到自豪,更愿意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余热,为西大增光添彩,奉献我的微薄之力。

谢谢大家!